武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示范引领、人才支撑,全力打造智能建造新生态。
以顶层设计为牵引,构建智能建造新赛道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武汉市委将智能建造列入市委主要领导调研和专题研究任务清单。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定期开展试点工作调度。同时,建立由副市长担任链长,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等多家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智能建造产业联盟担任链创的“链长+链主+链创”三链融合工作机制。
二是列入市级改革任务。2024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发展智能建造工作任务列入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年7月,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被市政府列入国家级改革发展重点事项。“推进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被市委列入《武汉市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重点任务。
三是加强目标考核。2024年初,以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推进工作要点》,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将各区、各平台公司每年打造不少于2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目标纳入市级绩效目标考核。
以数字驱动为纽带,重塑智能建造新生态
武汉市把BIM技术作为智能建造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突破口,以实现BIM全过程应用为目标,激发创新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工作方案》,引导全市重点项目应用BIM技术。2024年,单体建筑面积3万m2以上的新建政府投资公共建筑BIM建模率达90%以上。会同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编制湖北省BIM数据存储标准(H-IFC),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持续推动全市BIM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速实现BIM数据在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批、施工图审查、招投标、施工监管、竣工交付、审计监督等环节应用。
二是推进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全市域城市信息模型(CIM)空间底座建设、治理和更新,推进城市公共基础空间数据向CIM空间底座的汇聚融合,并同步推进BIM数据向CIM集成融合。2024年全年,CIM空间底座中的各类数据在线调用次数达2061万余次,有效支撑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市域社会治理、产业地图等应用。
三是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端的广泛应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完成了DeepSeek(深度求索)等AI工具的私有化部署及优化,构建智能知识库,建模效率提升80%;中铁大桥局通过在“大桥云”部署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和应用自研的“桥头堡·智能体”,为桥梁的设计、施工、运维有效赋能;中南建筑设计院研发“Giant AI”辅助创意设计,有效提升复杂大场景的效果图渲染修改速度,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以强链补链为抓手,培育智能建造新产业
一是链长精准调度。分管副市长作为产业链链长带队前往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建筑设计院进行调研,与国内知名专家团队、龙头企业领导和智能建造科研团队研讨座谈,共同研究,共同谋划,共同推进。
二是绘制产业地图。根据武汉市智能建造关键环节和发展现状更新产业地图,形成智能建造产业地图报告。因地制宜布局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建设,以打造“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产业互联网”等智能建造特色产业为目标,支持中建三局在武汉新城投资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园,首期75栋独栋研发楼已投入运营;谋划汉阳市政集团主导的汉阳片区智能建造产业园建设,做大产业新集群,加速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融合。
三是积极招引企业。推动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加大对产业及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产业链图谱,梳理产业链企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招引和培育。中建装饰集团在中法生态城落地投产智能化无人幕墙机加工生产线;中南建筑设计院与法国达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打造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2024年5月,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正式启动,推进建筑全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目前已入驻企业1051家,项目总数达676个,交易总额达2.127亿元。武汉市数据局举办“数字经济场景对对碰之智能建造专场活动”,介绍“人工智能协同建筑工程设计”等12项智能建造领域的数字技术及应用成果。武汉市人民政府召开2024武汉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实现智能建造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精准招商,签约项目8个,金额达82亿元。
以试点示范为契机,树立智能建造新标杆
武汉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实用性、创新性技术产品,形成可复制经验,以智能建造赋能新时代好房子建设。
一是评选试点示范。截至2024年底,累计评选智能建造试点项目97个、试点企业55个、试点园区(工厂)17个,并建立试点跟踪服务机制。举办首届智能建造标杆项目竞赛,以竞赛促发展,选拔出代表智能建造技术领先水平的优秀项目15个。汉韵公馆项目按照“一美八好”的好房子产品体系建设,打造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驱动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从建筑设计到制造工艺数据的转换;现场运用装配式造楼机、工业化造楼机以及3D打印机器人,实现标准化流水作业,关键工序机械化率达85%,工期缩短20%。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2024年公布武汉市智能建造关键适用技术产品(第一批)35项,5G塔吊、智能电梯、建筑机器人等多类智能建造设备在汉广泛应用。光谷国际社区项目应用空中造楼机、无人值守施工升降机等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通过智能安全帽、慧眼AI、高支模及卸料平台监测等手段,助力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可视化、智能化。在技术复杂项目方面,甘露山雪世界项目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均应用BIM技术,成功部署场地布置、雪道层策划、钢结构方案模拟等35项应用点,显著提高施工精度与效率。在桥梁市政工程方面,中交二航局双柳大桥等6个项目利用智能筑塔机,打造“竖向移动工厂”,大幅提高了施工工效。在智慧监管运维方面,武汉市测绘研究院自主研制“城市智眼”低空遥感监测体系,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城市智眼+施工现场监测”场景应用,利用无人机常态化监控施工现场,实现安全隐患监测、应急响应反馈、施工进度监控、环境保护监督等方面动态巡检,提高了监管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施工现场安全保驾护航。
以科技创新为内核,推进智能建造新转化
一是发挥科创优势。依托丁烈云院士领衔的院士团队和国家数字建造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组建全市智能建造领域专家库,建设智能建造研究中心。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牵头成立“陆路交通北斗智能测绘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为北斗在建筑行业内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智能建造产业统计分类和产值测算方法”课题研究成果,在武汉市试点开展智能建造产业价值评估。推动“一体化轻型智能筑塔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隧道地质探测装备产业化应用”“掘爆一体隧道施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3项高端制造领域课题成果在项目上落地实施。
三是开展技术交流。以“科技智能·赋能湖北”为主题组织召开第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暨论坛,200余家产业链企业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以聚势育才为基石,营造智能建造新气象
武汉市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宣传智能建造发展情况。
一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开设“智造学堂”线上讲座培训,举办8次高规格智能建造主题活动。2024年7月,泰讯通信智能建造机器人武汉展厅正式落地开放,15类20余款建筑机器人走进公众视野。2024年举办“BIM+”智能建造应用大赛、建筑机器人应用技术大赛,召开湖北省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相关专家学者聚焦主题,为武汉市发展智能建造出谋献策。
二是支持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智能建造相关专业。武汉市建设学校设立了智能建造科普文化体验中心及武汉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2024年湖北建院绿色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实训中心正式启用,实训中心面向湖北高校和企业开放,创新性地让“课程开在工地上”从设想转为现实。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工人。举办智能建造相关技术人员培训班18期,输送900名智能建造技能人才;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支持智能建造领域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获证万余人次。
下一步,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武汉市将敢于先行先试,在智能建造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一是加强统筹推进。发挥产业协调机制作用,定期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协同解决智能建造工作推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政策措施落地实施。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出台系列惠企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通过举办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高峰论坛、成果展览、专题讲座等交流活动,搭建企业之间的智能建造供需对接交流平台。三是谋划产业布局。启动武汉市智能建造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武汉市各片区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发挥链主企业在智能建造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融合中的作用,吸引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培育更多具有资源统筹和配置能力的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四是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武汉市科创优势,协同推进智能建造重大成果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集成创新,加快制定智能建造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探索人工智能在BIM正向设计、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运维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快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供稿: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